点燃太行脱贫致富的希望——追记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同志

发布时间: 2016-06-06

四月的太行山,板栗树抽出嫩芽,核桃林泛起新绿,苹果花盛开似雪。然而,乡亲们再也见不到他忙碌的身影、听不到他爽朗的笑声。

   2016年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年仅58岁。

   4月12日,在为他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太行山的农民来了,他们要送别这位助力脱贫的“科技财神”;河北农大的老师学生来了,他们要送别这位可敬可爱的良师益友;更多的党员干部来了,他们要送别这位甘于奉献的共产党员。

   ——连日来,在河北省临城、内丘、平山、阜平、唐县等地,农民自发在村里设置灵堂为他守灵。

   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老乡带走,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土地上。老乡们说,秋天到来的时候,硕果结满枝头,他会含笑看到。

   ——连日来,9000多万人次在网络上怀念祭奠他,近30万网友在手机微信中为他点亮烛光。

   “一生践行入党誓词,把事业看真,把百姓看重,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鞠躬尽瘁的好教授,农民的好朋友,永远值得我们敬仰、怀念!”“希望更多的李教授式知识分子走到百姓之中!”“希望更多的干部像他一样接地气,走群众路线!”……

   李保国走了,但他却把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精神留在巍巍太行,在广大群众和党员干部心中竖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一心一意为百姓——

   “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

   “李老师是我们村的大恩人!在他的帮助下,岗底由人均收入不足80元的穷村,变成了人均收入3.1万元的小康村。”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难掩悲痛。除了“大恩人”似乎没有什么词汇,足以表达太行山区人民对李保国的信赖。

   为什么他让成千上万农民群众如此信赖、如此尊崇?

   “我是农民的儿子,是党员,见不得穷。”“还有许多山区农民在过苦日子,我必须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部贡献出来。”从武邑县一个农民家庭走出来的李保国,始终坚定这样一个信念:“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

   “李老师从不小看我们这些农民,在地头拿起家伙亲手教。一天不会就两天,直到教会为止。”邢台县前南峪村农业党支部书记王晓棠流着泪回忆说。

   “李老师教我们,用的都是我们能听懂的话,还常编一些顺口溜,要我们牢记。比如冬季要修剪,记住一句话,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现在舍不得,长成大锅盖,影响日光照,果实最受害。”前南峪村民王永堂回忆起这些时泣不成声。

   “农民讲究眼见为实。要让农民接受新技术,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李保国说。

   当年,在岗底村,李保国对苹果树进行修剪,看着大把大把剪下来的树枝,村民们个个都心疼。接着又开始疏花疏果,看着满地落下的小苹果,许多农民不干了:“果子没有长大就给扔了,怎么丰产?到时候他一拍屁股走了,我们找谁说理去?”

   到了秋天,事实说话了:及时修剪并疏花疏果的苹果长得又大又好;没有修剪并疏花疏果的苹果又小又不好看,卖不上好价钱。

   接着,李保国又推广苹果套袋技术,这项新技术当时在河北省尚无先例。“苹果不见光还能长?”面对群众的不理解,李保国拿出5万多元科研经费买来纸袋,手把手教村民套袋。秋天,套袋苹果又大又红,一上市场就成了“抢手货”。

   这下,群众服了,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工序成了严苛遵守的生产准则。

   “李老师不仅是我们的‘科技财神’,他还为我们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土专家。”杨双牛告诉我们,因为有了李保国手把手的“传帮带”,目前,1千多人口的岗底村就有191名果农获得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初、中级果树工艺师证书。他们不仅自己能致富,还活跃在山区传授技术。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成了“技术把式”。

   他像一把火炬,点亮贫困群众希望,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带领10多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他用35年如一日的赤诚,写下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知识分子,对太行山区人民那种绿叶对根的情意。

   李保国的手机中有将近900个电话号码,其中农民的有三四百个。无论何时何地,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农民打来电话,他都会耐心地接听解答。

   在李保国离去后的两天里,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淳厚的乡音:“李老师,啥时来俺们村作指导啊?”

他一门心思干事业——

   “有人说我运气好,干什么成什么。我觉得不是运气,而是我这个人‘安专迷’”

   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南和红树莓;邢台前南峪、平山葫芦峪……李保国用科技之手,点亮了一连串闪光的名字。

   李保国曾这样说:“有人说我运气好,干什么成什么。我觉得不是运气,而是我这个人‘安专迷’。安就是安下心来,专就是专心致志,迷就是迷恋至深。”

   “保国是跟随河北农大‘太行山道路’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是我校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的重要领头人之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作为事业的落脚点。”河北农大党委书记程庆会说。

   河北省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2%,山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驱动的山区开发工作。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走进了太行山。

   土壤瘠薄、干旱缺水、植被难生……他们面临的困难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爬高山,蹚深谷,他与课题组的同事起早贪黑,踏遍了项目中心区的所有山头地块,获取第一手详尽的数据资料。白天,几个馒头一瓶水,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夜晚,煤油灯下分析数据,苦思冥想破解之道。

   以“聚集土壤、聚集径流”为方向,他们在邢台县前南峪村进行了爆破整地技术研究。经过多年冒着生命危险的爆破试验,前南峪村由草都长不好的秃岭变成了“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高效水果抱脚”。村子还被命名为国家4A级森林公园。

山区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后,李保国又把“战场”转移到产业脱贫上。

   临城县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胜福回忆,2000年,为了破解核桃品质差、品种杂的难题,李保国开始了艰难的核桃新品种实验攻关。他一头扎在核桃林,从当年3月下旬开始,每天背一个水壶,从上午10时一直盯到下午4时,中午就在现场啃两个馒头。

   “我们不忍心,想替他,让他回去吃个热乎饭,他却说果树的花期一年只有一次,如果错过了,至少要延误一年时间,关键时期我必须盯好,结果这一盯就是一个多月。”高胜福说。

   有一次,李保国正在进行人工干预实验,突降大雨,他用伞给核桃新苗遮住了雨,把自己晾在了大雨中。

   经过五年不懈努力,他成功选育出中国独一无二的核桃品种——绿岭核桃,所推行的“绿岭薄皮核桃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被认定为国内首创。

   李保国先后用10年时间,研究形成了配套的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如今,仅邢台市,薄皮核桃年产值就超过20亿元。

   他像一棵大树,扎根巍巍太行,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培育了16个山区开发治理先进典型,创立了一批引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样板。

   生前,李保国没有发表过影响因子很高的SCI文章,但是他用自己坚定不移的脚步,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镌刻在了山区百姓心中。

他一腔热情倾为公——

   “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

   “去世前几天我还劝他说,苹果树正开花,要不在岗底村住几天,指导指导果农,捎带休息休息。他一口回绝‘我哪有时间?’”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泪水涟涟。

   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200多天在山里“务农”。除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李保国几乎天天奔波在路上,上车当司机,下车当劳力。

   多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太行山区,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三四十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庄百余个,受益群众达10万之众。

   在去世前的4个多月时间里,他在家的时间总共不到10天。就连春节假期,也只在家休息了一天。

   “现在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很多地方找来,能坚持多去一个地方,就不能少去一个。也许多去一地就能改变更多老百姓的生活。”他说。

   有一次,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给农民作技术指导。

   “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元。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多值!”

   “常年给农户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每年至少也得有几百万的收入吧?”这些年,这样的问题,李保国不知面对过多少次。

   事实上,他既不拿工资,也没有股份,有时还贴上了自己的科研经费。

   李保国的话,见心见肝——

   “不为钱来,农民才信你,才听你的。”

   “要说我的收获,那可大得很。科研成果出来了,荒山绿了,农民富了。”

   “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

   ……

   李保国不仅是科技攻关的高手,作为一名教授,他还是甘为人梯的良师。

   “保国虽然常年深入基层,但从不缺席学校和学院的各项教学活动,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从青年教师培养到教学团队建设,他都严格要求自己,以身示范。”河北农大副校长申书兴告诉我们。

   由于感到知识储备不足,在大学毕业20年后,已经是博士生导师的李保国,尽管教学、科研工作繁重,但还是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博士。

   李保国的进取精神激励着学生。他带的硕士研究生,70%考上了博士研究生。

   “李老师是我院森林培育学科负责人,他的事儿再忙对学科工作也不放松,大到一个学科点的规划,小到一门课程的设置,都倾注了很大心血。”河北农大林学院党委书记卢振启谈道。

   但是,对待名利,他又淡泊如水。

   申书兴说,为了锻炼青年教师,李保国让他们担当课题主持人,自己甘做幕后英雄。

   卢振启说,李保国获过几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后来大家再推荐他,他就说“我年龄大了,其他老师做得和我差不了多少,还是把优秀让给他们吧!”

   忙得了“大家”,顾不上“小家”。

   想当年,李保国和妻子都是课题组的主要成员,长期住在基地,对儿子的学业疏于管教,孩子只上了个大专。“我先后两次做手术,他都在山上。我和儿子确实为他付出了很多,但是我们一直理解他、支持他。”郭素萍说。在一次活动现场,主持人要求李保国对家人说句真心话,他显得很不好意思,可最终还是“挤”出了长久以来积在心底的愧疚:“老婆、儿子,我爱你们,但是我顾不上管你们。对不起!”

   镜头前,他流下了眼泪。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5年来,李保国同志忠于党,热爱百姓,坚韧执著,把自己全部的智慧和汗水,献给了这片土地,为荒山变绿、群众致富倾尽全力。党将永远铭记他,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来源网址:http://news.youth.cn/gn/201606/t20160606_8087584_1.htm


 


版权所有 © 东南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