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学院许妍:用心感受教学之美——全英文双语课程教学浅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新的国家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启动,从国家层面到社会层面对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都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其中,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首要任务。而教学既是大学的首要职能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一流创新人才的培养意味着学生要从传统的知识构架中突围出去,而如何打开突破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去引导,也就意味着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新的要求。

东南大学在全国较早地开展了教学国际化接轨的尝试,在做好传统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全英文/双语专业课程选择菜单。全英文/双语教学的开展、原版教材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为突破传统知识构架创造了条件。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尚存在“适应性差”的问题,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5年左右的摸索,我校已经构建了覆盖多学科、多专业的全英文/双语教学体系,也逐渐摸索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教学风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师来

全英文/双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一般为欧美的经典原版教材,教材呈现的方式和教学风格相关。众所周知,欧美高等教育的风格和我国有很大的不同,同样一本教材,用美国的教法是不是能为我们大学接受呢?以英国、德国为例,教学以严谨著称,每个公式、计算单位该怎么呈现,每个课堂讨论要到什么样的深度,甚至作业、课程论文中的单词、语法错误都会被教授标出来。教师严谨的态度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催化剂。严谨之下出来的学生讲究规则,一丝不苟。美国的教学则是相对宽松随意。可以在教室里吃东西,可以脚跷在前面的椅子上,可以举手打断老师的课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对课程内容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A教授和B教授上同一门课,用同一本教材,允许教授的进度不同、重点不同。对于学生基础程度不同、学习能力有差异,课后教师和助教则留有足够的办公室解答时间,保证学生学会、学透。教师随和的风格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减轻了学习中惧怕、抵触情绪。美国大学教育也被认为是现代高等教育成功的典范。但是欧美风格中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一切从学生需要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学习的便利。

我国的高等教育风格则强调——有序。优点在于我们有完整的培养计划,每门课都自己定好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和追溯性强。缺点则是灵活性差,有时候很难与时俱进。我们的教师更倾向于沿袭,我们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安静地听讲接受。

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教学改革也循序渐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双语/全英文教学越来越普遍。如何用国外编写的教材教好中国的大学生的问题就成了不得不解决不同教育风格的碰撞的问题。授课老师大都有海外留学背景,学生由于来自全国各地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待全英文/双语教学的态度也有很大差异。如何才能柔和地让教师和学生都适应彼此的教-学特点,需要实践来找到答案。所谓“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好猫”对于教师也同样适用,活泼大方、严肃认真,学生喜闻乐见就是好老师。不同的教育风格也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组合下,扬长避短呢。经过尝试,我们把平等、随意带入严谨有序的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与老师、同学交流,形成微型反转课堂单元,既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又形成了适合头脑风暴的环境,效果较为显著。风格决定了氛围,氛围决定了学习的情绪。

教学手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呈现全英文/双语课程?究竟课件上出不出现中文翻译,出现多少?这些问题一直是有争论的。我的看法是——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不出现或者尽量不出现中文。研究表明,当同时出现的多种语言文字的时候,人会倾向于从自己最精通的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也就是说同时出现中文和英文的时候,学生大脑就会选择性屏蔽英文表述的信息。对于难点和重点,教师就需要把晦涩英文表述用中文强调,从听觉刺激的角度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尝试把“差错”引入课件。告诉学生请在课件里找错误,找到的同学平时成绩加1分。学生的参与度立刻提高了,也敢于举手大声说:“老师错了,我认为应该是什么。”当然,“差错”是精心设计的。学生可以找出的差错就是他们在作业、考试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我把怎么错先展示给学生,他们就会对这里格外留心,从而更好地掌握了该知识点。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也拉近了。遇到理论太晦涩的时候那就动手演示,比如我们学习气体溶解的亨利定律时,先打开一罐子可乐,冒出的二氧化碳泡泡让学生立即明白气体的溶解度和该气体在空气中的分压之间的关系了,后面再学习溶解氧、污水中除氨氮的氨气提时就可以很快触类旁通。此外,让学生参与问题讨论、作业讨论、进行必要的课堂翻转等也是积极有效的手段。手段不用刻意,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运用、灵活地运用,效果自然会体现。

教学内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除了基础课程中的高数、物理、化学这些系统性强、循序渐进、内容稳定的课程外,很多生物、工程相关的课程日新月异。在允许的范围内,从国外教材中尽量选取新的、国内最关注的部分,把传统的基础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上去,就是工科专业课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候需要思考的。不仅如此,相对平行的教学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也要有所注意。比如,我在《环境工程》的教学中,会选在南京雾霾的天气来讲述大气PM2.5的成因和危害;在臭氧超标的日子来讲述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臭氧之间的反应方程式;在下暴雨或者刚下过暴雨的时候来讲雨水径流、地下水、雨污分流为什么要做,可以怎么来做。工程相关的课程是为了生活服务的,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更容易碰撞出教-学的火花。

最后我把教学能力的构架总结为三个D层次 ”Deliver, Develop, Discover”(传递,发展,探寻)。第一个D层次, Deliver, 是教师把课本中的知识原原本本搬运给学生;第二个D层次,Develop,是教师需要把课本中的知识加以提炼,加入自己的经验、思考等让发展后的知识呈现给学生;第三个D层次,Discover,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新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发现,而这一步即为一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从第二层次突围上升到第三层次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最大体现。前不久离去的霍金有一句名言“我们只有此生来欣赏宇宙之美”。对于大学老师,我们也只有此生能站在这三尺讲台之上,那就尊重自己的职业、用心感受教学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