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教育思想大讨论⑩ | 东南大学信息学院召开“生为首位”的人才培养目标、路径和制度保障研讨会

东大信息
2022年11月23日 14:45
图片


图片
图片

教育思想大讨论

图片


2022年11月16日下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育思想大讨论——“生为首位”的人才培养目标、路径和制度保障研讨会在九龙湖校区行政楼120会议室圆满举行。本次活动很荣幸邀请到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袁榴娣、教务处副处长陆金钰,由学院党委书记张在琛教授主持,学院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以及校友代表共40余人出席会议。与会人员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路径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研究,提出了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建议。



图片

图|教育思想大讨论现场


图片
图片

重要关注

图片


首先是研究生院袁榴娣副院长发表讲话,她指出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是勿虚求实的活动,需要发挥老师和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广泛提出意见与建议,通过多思考、多提问,以形成多路径、多方法、多目标,在日后的具体工作过程中具体落实。她表示信息学院的研究生生源质量比较高,希望学院进一步优化对外招生宣传等方面的工作,逐步提升学院、学校的影响力。同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希望不断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围绕国家方针政策不断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后袁院长希望研究生导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断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图片

图|袁榴娣副院长发表讲话


随后,教务处陆金钰副处长提出“四个开放”:第一是课程开放。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的“三个体系”——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不断强化学科交叉。第二是对外开放。广泛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加强与用人单位、校友间的沟通,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例不断完善校企融合体系。第三是本研开放。他指出虽然在学校层面上实现了本研课程的互选,但实际上在课程体系层面上并没有很好地进行梳理。为培养国家领军人才,一定要加强本研一体化建设,扎实打牢本研课程体系衔接的根基。第四是评价体系开放。对学生要培养其综合能力,不仅限于考试成绩,鼓励学生多去尝试;对老师包括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都需要继续跟进,重视基层教育组织的建设,学校人才的培育需要各位教师的付出。 


图片

图|陆金钰副处长发表讲话


接着,余超副院长汇报了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路径和制度保障的背景与本次研讨内容。首先,他介绍了“课程思政”、“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三大背景。在“课程思政”层面指出了我院在组织建设、课程建设和创新建设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在“科教融合”层面指出已建立一流导师团队,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为大一学生100%配备“学习型”导师,为大二及以上高年级学生配备“学术型”导师,指导本科生开展SRTP、学术竞赛、毕业设计,坚持推行“学习型+学术型”双导师制。在“产教融合”方面,提出共建实践基地、校企协同育人,我院已与华为、中兴等大型企业共同合作进行基地建设、师资共建、课程开发、教材出版、创新竞赛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第二,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路径和制度保障的看法,他介绍了理念、定位和目标,将会推动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制度保障和反馈机制。


图片

图|余超副院长发表讲话


图片
图片

校友建议

图片


申秋实校友指出,国家层面我国仍在信息、芯片和能源等方面存在“卡脖子”的问题,因此由“双九五”理念(95%的种类和95%的器件为国产)到“双一百”观念(100%国产)的“国产替代”需要得到重视;人才培养方面,学生应尽早找到自己的强项与爱好并坚持下去;教学与科研方面要增加配套资源,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人际交往,多沟通多学习。 

图片

图|申秋实校友发言


施晓光校友表示,从工作层面看,信息学院对学生的培养效果显著,在企业中的稳定性好,受到企业的认同和重视;但在校招中也存在普遍问题,应重点关注学生职业道德观念,培养其事业心和责任感,戒骄戒躁,学校与导师应指导学生干一行,爱一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团队精神、纪律观念与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建议在岗员工要拓宽知识结构,提高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同时,更要有明确的自我认知和目标,有近期和远期的规划

图片

图|施晓光校友发言


高昊校友指出从国外科研团队与企业的角度来看,东大学生比较优秀,符合产业需求,但存在大部分学生硬件背景较少的问题。他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价值,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教学优势,如将大课转为小课的形式,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要加强国际化联合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的环境与氛围。

图片

图|高昊校友发言


图片
图片

师生观点

图片


曹琪同学认为多学科交叉人才要实现“渊”“博”两方面的培养。“渊”就是要努力提高研究深度,努力思考,深入挖掘,真正做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博”则是要不断拓宽各学科交叉的广度和专业知识的结构,关注国际前沿科技发展,结合时代背景、政策和外部因素来实现进一步的科研探索。

图片

图|曹琪同学发言


周昱阳同学提到在本科生的培养上,存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深度不够的问题。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多去探索专业方面的深度与广度,积极投入到自己的爱好中去,发展综合实力,培养与人沟通合作能力,培养出追求理想、敢于担当,始终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

图片

图|周昱阳同学发言


唐大伟同学表达了他的想法:第一,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议加入通识课程,以便于学生更全面地学习专业知识;同时由于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大势所趋,不同的知识可以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让学生涉猎更多前沿内容,可以促进其做好科研。第二,增强校际交流,打通本研学生交流渠道,实现本科生与研究生相互合作。第三,希望平衡研究生待遇和提升归属感,加强人文关怀,让研究生能够更加有热情有激情地投入到科研中。

图片

图|唐大伟同学发言


张逸洋同学也指出希望进行课程改革,研究生课程应紧跟前沿科技发展,深入工科知识的学习。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硕专硕、学博专博的培养界线较不明显,希望能尽早给予研究生培养区分的引导。第三,希望在导师招生模式方面继续优化,如动态调整招生名额、组建科研队伍等,并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

图片

图|张逸洋同学发言


陶俊老师表示要加强学生交流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重视学硕专硕、学博专博的区分培养问题,锻炼培养学生技术实践、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工程实践的综合能力。

图片

图|陶俊老师发言


刘旭同学谈到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秉持立德树人的东大使命,由于思政内容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有限,在课程设置中要增强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将其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注重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其次由于人文讲座没有真正做到人文素养的提高,反而抢讲座变成了负担和压力,建议关注学生诉求,在课程培养上增加宽容度。最后建议打通党支部与课题组之间的壁垒,更加注重融合交流沟通

图片

图|刘旭同学发言


图片



总结

本场专题研讨会的参与者从不同身份、不同角度出发,发表了自己对于信息技术领域中人才培养目标、路径和制度保障的想法,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意义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展现了信息学院师生、校友对于信息技术领域领军人才培养的关注和支持,相信未来会成为指导学院教学教育不断进步的重要指导思想。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编 | 王小仟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东大信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