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优秀校友陈煜波谈教育改革与学生培养

5月31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陈煜波教授受邀参加经济管理学院举办的“校长院长论坛——国内外一流经济管理学院人才培养的优秀经验和改革举措”作报告并接受专访。

陈煜波教授认为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完善人格。特别是本科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培养技能、“术”,而是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实现个性化发展。例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学生培养方面,既强调要“把事情做对”,更强调“做对的事情”。“管理”更多的是“把事情做对”,但是从“领导”和“创新”的角度,就是要“做对的事情”。过去十几年来,清华经管学院一直提倡“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即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以及知识获取,排在首位的便是价值的塑造。

陈教授指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非常重要的能力是创新的能力。无论是商业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在当今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他认为,像东南大学这样的国内“双一流大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从0到1的创新型人才,使其能够在将来真正地脱颖而出,成为能够引领一个领域的人才。为培养个性化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陈教授介绍清华经管学院在本科项目实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具体分为三个方向:学术优秀人才、领导力优秀人才以及创业优秀人才,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向,分别在学术、领导力、创新创业等方面实现个性化地发展。

陈教授认为“全球胜任力”是国际化背景下高端人才的必备素质。他认为,教育国际化首先得从师资的国际化开始,从师资的国际化到学生体验的国际化,再到教学项目的国际化。方方面面举措的推行和实施不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而是基于我们所处的全球化社会的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为的是让学生拥有一个全球化的思维和视野。陈教授坦言,在美国求学任教十几年,他深切感受到学生一定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同时也不能丧失中国的根基。落实到教学项目上,要推动国际交流,促进联合办学,“走出去请进来”,是全球化培养过程的重要一步。目前清华经管学院为每一个本科生提供出国交换的机会;院内一半以上的课程,无论是本科的还是研究生都是英文授课。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陈教授认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有重要区别。在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过程中,学生应该慢慢想清楚自己以后要干什么,如果学生要走向业界,可以选择本科毕业工作或者是选择专业型硕士继续深造,如读管理、会计、金融等的专业硕士;如果学生要从事学术研究,可以选择攻读博士。在他看来,这是比较正确的一种区分方式,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一种区分方式,可以给研究生培养更加明确的定位。专业型的硕士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业界的参与、体验式的学习、实践环节整合等,与学术性的硕士培养差别明显,为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的技能以及思维方式以应对进入业界后的考验。目前清华经管学院已经取消学术型硕士培养类别,所有的硕士项目全是专业型;博士项目是培养学术导向的人才,并且已很早就停招在职博士以突出博士阶段“培养学术人才”的目的,而博士项目评价则是采取与国际接轨的评价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学生到一流大学任教的比例。

作为数字经济与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研究领域的专家,陈教授还特别指出要加强数字人才培养。他在近期《人民日报》刊载的署名文章《抓住历史机遇发展数字经济》中提到:要抓住历史机遇发展数字经济,用好数据资源,培养数字人才,夯实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推进我国经济数字化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基础。大力培养数字人才,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深入跨界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创新人才的培育和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让各类创新主体迸发出强劲活力。

陈煜波教授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管理学博士,东南大学系统工程硕士、工业管理工程学士,进入清华大学任职前曾任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艾勒管理学院副教授、终身教职。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1.大数据与全球互联时代的商业创新;2.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市场变革与商务分析;3.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4.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李晗雪、孙靓)